回顾往年的预测,我们发现:坏消息是,网络安全威胁仍在持续扩大和演变;而好消息是,网络安全人才依然紧缺,人类的判断与洞察在防御体系中不可替代。尽管自动化与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人在安全链路中的核心作用将长期存在。
展望2025,我们认为民族国家行为体所带来的威胁将进一步加剧,成为企业必须直面的一大挑战。以下是我们对新一年网络安全领域的十大预测与应对建议。
一、民族国家攻击成为常态
民族国家发起的网络攻击将更频繁地瞄准企业,尤其那些具有国际影响力、与特定国家关联密切的大型集团。这类攻击不一定局限于政府目标,民用企业同样可能遭受波及。建议企业制定专门应对国家级攻击的安全策略,提升整体防护级别。
二、拒绝服务攻击(DoS)持续高发
随着业务越来越多依赖云服务,针对云身份管理、单点登录等核心组件的DoS攻击将变得更加有效和具有破坏性。企业应重新评估自身系统对这类攻击的韧性,并更新事件响应机制。
三、物联网(IoT)安全风险急剧上升
尽管物联网应用迅速普及,相关安全框架仍不成熟。企业需主动部署针对IoT基础设施——包括网络、存储与计算平台——的全方位安全架构与实施路线图。
四、协作工具成热门攻击入口
如Zoom、Slack、Teams等协作平台的使用频率持续攀升,也使其成为攻击者的新目标。企业应设立专项安全团队或岗位,系统性地保障协作工具的安全性。
五、第三方与供应链漏洞被大规模利用
供应链攻击将变得更隐蔽、更具战略性,尤其是具备长期策划能力的民族国家行为体可能植入难以察觉的硬件或软件后门。企业应联合风控与采购部门,全面审查供应链安全性。
六、AI与自动化成为安全团队标配
采用AI和机器学习技术显著缩短了威胁检测与响应时间。安全团队应积极引入行为分析、SOAR(安全协调与自动响应)等工具,提升防御效率。
七、自动化降低合规压力
除提升安全水平外,自动化技术还能帮助企业自动生成合规所需的日志与审计记录,减轻人工负担。建议推动安全团队与合规部门协作,引入自动化合规工具。
八、安全人员需强化技术背景
未来,仅掌握基础安全知识将不再足够。企业更青睐具备编码能力、架构设计等硬技能的安全专家。从业人员应主动学习新技术,提升综合竞争力。
九、零信任架构广泛落地
零信任不再是概念,而是越来越多企业选择的实战模型。其核心是在用户、设备、服务等不同层级实施动态鉴权与访问控制。建议企业尽快制定零信任推进计划。
十、云安全价值凸显
随着更多工作负载上云,云安全团队、预算与架构建设将成为企业重点投入方向。尚未系统布局云安全的企业应加速补强。
结语:
2025年,网络安全威胁的类型和数量预计将继续快速增长。然而,通过聚焦关键风险、采用合适的技术与工具,并持续提升团队能力,企业仍可构建起有效的防护体系。
|
|
|
|
评论
直达楼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