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大学的讲台上,周鸿祎把今年爆火的“智能体”给讲透了!
10月12日,在“清华大学工程管理创新人才教育与发展论坛暨清华MEM课程开放日”活动上,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发表主题演讲。
作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在读创新领军工程博士,周鸿祎结合自身技术背景与企业实践,指出人工智能正在从大模型阶段迈入智能体新阶段,强调智能体更像人、更像实习生,预判智能体将使个人成为“超级个体”、企业成为“超级组织”,认为智能体发展前景比软件大十倍。他还提出了以智能体为中心的企业AI转型框架,为企业落地智能体、实现数转智改提供了清晰的方法论。
以下是他分享的核心观点与方法论。
- <b>认知革新</b>智能体是“虚拟员工”,而非简单工具
复制代码
- <b>分工协作</b>通过“角色定岗”构建高效智能体系统
- “如果你让一个员工既做设计又写代码还管财务,他肯定干不好。”周鸿祎比喻道,“同理,一个智能体最好专注一个角色。”他提出,构建高效智能体系统的关键在于“角色扮演”与“组织管理”。
- 周鸿祎特别强调,智能体还具备人类的“不确定性特质”:会像实习生一样“状态起伏”,出现“结果波动”,需要通过监督机制校准;也会因为“任务指令过长”出现“注意力分散”,需要拆分任务,交由多个智能体分工接力完成,以避免出现“工作倦怠”,这与管理人类团队有异曲同工之妙。
复制代码- <b>未来图景</b>“超级个体”与“超级组织”将成为现实
- 周鸿祎预言,智能体将重塑个人与组织的竞争力格局。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由数十个智能体组成的“赛博助理团”,7×24小时处理信息、撰写报告、制作视频、管理社交,个人由此升级为“超级员工”“超级个体”。
- 企业也将转型为“超级组织”。一家看似百人规模的公司,背后可能有数千个智能体在支撑运营。“美国许多初创公司仅数十人,却能创造千人团队的效益,秘密就在于智能体在高效工作。”他指出。
- 更深远的是,智能体的发展前景远超传统软件。“智能体行业至少是软件行业的十倍。”周鸿祎断言,“软件只是提供工具,而智能体能直接完成任务。它既替代人力,也替代软件,正在催生全新的‘智能体经济’。”
复制代码 面对智能体带来的变革,周鸿祎为企业落地AI提出了一套方法论框架:
【第一】转变认知:把智能体当“人”来用。不要迷信智能体的能力,也不要低估其潜力。应将其视为虚拟员工,明确角色定位,避免“一个智能体干所有活”的误区。
【第二 】小切口切入,聚焦业务场景。优先选择流程明确、人力密集的岗位进行试点,如合同审核、市场调研、客户服务等,逐步实现岗位级智能化。
【第三】构建“虚拟团队”,实现多智能体协作。复杂任务需多个专业智能体协同完成。应建立类似企业的组织架构,设立规划、执行、质检等角色,通过“上下文工程”实现高效协作。
【第四】业务专家主导,AI专家赋能。智能体的搭建必须由懂业务的一线骨干主导,AI团队提供平台与技术支持。“越懂业务的人,越能设计出高效的智能体流程。”
【第五】坚持“人在回路”,确保可控可管。关键决策仍然需要人类监督,防止“虚假对齐”或执行偏差。同时,企业必须夯实数字化基础,为智能体提供数据与工具支持。
周鸿祎最后呼吁:“AI不会淘汰人,但会淘汰不会使用AI的人。”未来的竞争力,在于能否有效“领导”智能体团队。他建议高校开设“自然语言编程”等课程,培养具备AI协作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
评论
直达楼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