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又一次参加了乌镇峰会。过去,每次到乌镇我都谈安全。今年,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对人工智能的思考。也发到公号上,和大家做一个交流。
如果说互联网促成了信息革命,把人类带入了数字化时代。那么大模型的横空出世,则会带来一场智能革命,引领人类进入智能化时代。
我相信大模型会席卷所有行业,重塑所有行业,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驱动引擎。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大模型产业已跻身全球领先行列,但是在算力芯片、公开数据上还面临一定的限制,所以我建议要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随着认知的深入,最近我越来越怀疑OpenAI试图打造一个全知全能,像神一样的超级通用大模型的可行性。一方面,人类训练已经用地差不多了,规模定律遭遇了巨大瓶颈。另一方面,想要开发一个大模型“一统江湖”,解决不同企业、国家、用户所有问题的目标,在逻辑上也很难自恰。
未来,大模型会形成两条发展路线:一条路是越做越大,继续探索超级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探索人类的星辰大海,这是一条造“原子弹”的路。
Think Different,如果将大模型与具体场景结合,向着垂直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走专业大模型之路,就不用卷算力、卷数据,只需要在一个百亿参数,甚至几十亿参数的通用大模型基础上,结合垂直领域的高质量、高密度知识进行训练即可。
这样就能把大模型拉下神坛,从“原子弹”变为“茶叶蛋”。当年超级计算机并没有带来工业革命,倒是 PC 走入了千家万户,进入了百行千业,带来了信息革命。
我认为,将大模型的能力与中国六个重要的应用场景结合,正好可以发挥中国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产业链比较完整的优势。
首先,科技以人为本,AI对人的意义应该是正向的,与人的关系是协作,而不是要替代人、淘汰人。所以,大模型的第一个应用场景是“科技平权”下的人人普惠、人人智能,消除数字鸿沟。
现在“用上”大模型不难,想要“用好”很难,只有将大模型与个人需求充分结合,才能进一步让全民都能了解AI、使用AI、学习AI。
360全力打造的AI搜索、AI办公正在帮助亿万用户提高工作效率、解放生产力。
第二个应用场景是万物智能。受益于5G的发展,现在中国已经实现了万物互联。随着大模型越做越小,小参数的大模型能力越来越强,下一步就是实现万物智能。
未来,所有的硬件设备都要有AI搭载、都变成AI设备,大到智能网联车,小到个人电脑和手机,大模型都是标配。AI加持下,智能硬件的场景也会更加丰富,大模型能走入家庭、走入生活,离用户更近。
顺应这一趋势,360也在今年下半年发布了首款搭载大模型的AI儿童手表。
第三个应用场景是赋能传统产业的“数转智改”,这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所在。
对大模型的能力,我们既不要低估未来,也不要高估现在。通用大模型由互联网公开数据进行训练,猛一用很惊艳,细一问对具体业务并不了解。对政府和企业而言,大模型不是产品,而是能力,能力结合场景才能产品化。只有将大模型与具体的业务场景结合起来打造专业大模型,用一个专业大模型解决一个专业问题,才能真正提升核心生产力。
所以大模型未来是数字化功能的组件,在企业和政府内部一定是多个大模型组合起来工作。
经过100多个PoC,360在实践中沉淀了成熟的企业级大模型解决方案,已经广泛落地于智慧政府、公安警务、工业生产等场景,取得了远超预期的效果。
第四个场景是赋能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充分发挥大模型的能力,变不可能为可能。
例如由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进化,原来遥不可及的全自动驾驶在一年内就会落地。
第五个场景则是AI for Science,打造科研新范式,改变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方法,破解人类发展面临的能源问题,引领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
举个例子,AlphaFlod将蛋白质结构预测从过去几年缩短到几分钟,成功预测了地球存在的2亿种蛋白质结构,背后的AI专家也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物学奖。
这不仅是对AI的一次世界级认可,也证明了专业大模型路线的正确。
最后一个场景是人工智能安全。既然如此多的场景都要结合AI,安全的问题就更应该受到重视。
大模型是把双刃剑,在提升生产力的同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新挑战。如果没有安全作为保障,智能化的发展无从谈起。
实践中,360训练了行业内首个安全大模型,既用来提升传统安全能力,又实现了“以模制模”的设想,为攻克AI安全新挑战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最后,感谢世界互联网大会的邀请,号召大家学AI、用AI、爱AI,率先进入智能时代。
来源 红衣大叔周鸿祎
|
|
|
|
评论
直达楼层